發稿單位:新工處
發稿日期:109年1月13日
新聞聯絡人:陳大分
聯絡電話:0963-562-778
聯絡人:張豪軒
聯絡電話:(02)2749-1495
拯救公車專用道大作戰-「石膠泥瀝青混凝土」試辦
臺北市公車路線密度為全國之冠,為避免大型公車因頻繁臨靠路側造成車流交織,影響交通安全及順暢,故於市中心大部分具多車道之主要幹道,均有設置公車專用道,以舒緩上、下班尖峰時段交通壅塞之情形。惟因專用道只限重型公車行駛,經長期反覆輾壓後,下方瀝青混凝土鋪面往往因承載集中於輪跡相同位置,再加上夏天高溫效應及不明油漬灑落造成瀝青腐蝕軟化,極易造成鋪面車轍變形,加速龜裂破損,不僅縮短鋪面使用壽命,亦增加平時維護成本及困難度,甚至嚴重降低大眾搭乘公車過程舒適度及安全性;為力圖嘗試改善此常態缺點,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集思廣益、審慎評估,研議由加強鋪面材質方面著手,採用目前抗車轍及載重性能最高的「石膠泥瀝青混凝土」,試辦鋪築於敦化南路1段(八德路至市民大道)南向公車專用道,長度約250公尺,期能獲得明顯之成效。
新工處維護科科長王志良表示,「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tone Matrix Asphalt(簡稱SMA) 係1960年代中期源於德國,歐洲地區普遍使用於重交通量的道路、機場及碼頭等舖面的面層,1990年再引進北美地區推展,本國早於10多年前即訂定列入公共工程施工規範中。SMA材料特性是粗骨材多、填縫料多、瀝青含量高、細骨材少,其組成的膠泥,提供膠結及防止水份進入的作用;與傳統密級配瀝青混凝土(DGAC) 相比,整體粒料尺寸明顯較大、表面紋理較粗糙且填充密實,水份不易侵入、下雨時不易形成水霧,並藉由粗骨材間之互鎖機制提升路面抗車轍變形能力,因而強度、耐久性、抗滑性、低噪音、平坦度等更具成效,惟相對施作技術與成本也高出不少。縱觀國內之機場滑道、國道及密集工業區沿線道路等,皆不乏SMA局部或大範圍實作鋪築案例。
新工處工務科中區工務所主任張豪軒補充說明,「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MA非常黏稠,施作時現地氣溫不得低於15℃,否則將因快速降溫凝固喪失其工作性,難以鋪築;鋪築時SMA溫度須高達170℃以上,且拌合、滾壓過程有其要求及限制,故施工時瀝青料廠製程及現場工序須妥為規劃,稍一不慎就會失敗。之所以選擇敦化南路1段(八德路至市民大道)南向公車專用道進行深夜時段試辦,除了該專用道有多處嚴重車轍缺失,另考量現場敦化南路較為寬闊,對於周邊交通及居民作息影響最小,相對現場施作也較能聚精會神不受干擾。本次試辦於108年12月9日深夜22時進場,12月10日凌晨3時即完工撤場,鋪設長度為250公尺、寬度1車道,工程經費約90萬元,施作過程極為順利,後續將密切觀察其成效。
主動想方設法、精益求精,一直是新工處面對臺北市道路維護遭遇各種疑難雜症,所抱持的積極心態。SMA雖初次鋪築單位成本較高,短期內如效果不錯,新工處將持續試辦;倘長期確能有效遏止車轍發生及明顯減少維修次數,不排除全面實施於臺北市公車專用道,以達成提昇大眾搭乘公車服務品質兼可節省維護公帑之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