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單位:公園大地科
發稿日期:110年10月11日
新聞連絡人:劉玉華
業務連絡人:劉正菁
連絡電話:2725-6762 致敬臺灣女孩日 巡禮道路女力地標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雙十國慶連假,而國慶連假最後一天10月11日則是「臺灣女孩日」,臺北市道路有豐富的女性故事,值得讓我們去瞭解與流傳,不妨趁著連假,到大稻埕來一場女力地標巡禮吧。
第一站是歸綏街的「大稻埕公園」(大同區歸綏街243號),又名李臨秋紀念公園,李臨秋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在兩性保守的年代,寫出許多代表當時女性心聲的歌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望春風」,就是由李臨秋作詞,歌詞細膩描述少女對愛情的渴望,欲語還休卻怕錯失良機的自我矛盾,充分表露出青春少女的矜持與內心慾念的狂野,替少女們說出難以啟齒的內心話,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為紀念李臨秋對於臺灣本土歌謠的貢獻,2009年臺北市政府於園內設置一創作生活雕像,打造市內首座歌謠公園。
寧夏路上的「靜修高等女學校」(大同區寧夏路59號),是天主教會在臺灣創辦的第一所女子中學,天主教道明會的西班牙籍神父根禮孟德斯於1916年在當時的臺北大稻埕蓬萊町購地興建校舍,為配合當時時勢與政府的要求,該校雖是教會學校,但卻不強調宗教課程,而以「實施內地人及本島人的女子高等普通教育,培養良妻賢母之資質兼日常生活有用的智識技能」為設立之目的,吸引不少富家閨秀就讀於此,也因為素質甚高,畢業後多被聘為教師,而在當時許多家庭以高女畢業生為榮。在2020年為因應少子化及性別平權,正式更名為「臺北市私立靜修高級中學」。
過個街口,就到了一樣位於寧夏路上的「蓬萊國小」(大同區寧夏路35號),是臺北市第一所女子公學校,在女子教育尚不受重視的年代,蓬萊的興起代表著臺北地區女性受教程度的重要指標。日治時期,塑造出能照顧家庭的賢妻良母是女子教育的目標,從四年級開始,女學童就必須學習烹飪、刺繡、裁縫等各種手藝及家事課程,學校還會定期舉辦「學藝會」,展出優秀的作品。此外,老師們還會利用額外的修身課,教授女孩應有的生活儀節。現在的蓬萊國小和太平國小,是日治時期大稻埕的兩所明星學校,蓬萊國小前身是只收女孩的「大稻埕女子公學校」;太平國小前身是只收男孩的「大稻埕公學校」,所以在當時有「太平公、蓬萊嬤」之說,直到1956年兩校同時開放招收男女生,才打破這種局面。
來到大稻埕一帶,一定不能錯過位於迪化街上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經歷百年傳承、整修,但遲未擴建,據說是因坐落於「雞母穴」,此一說法也有「女的多半會發」這種說法,因而連帶週邊商家的發展多半是女性相關行業。很多民眾及遊客至此是為了來找月下老人祈求姻緣,城隍廟主祀霞海城隍外,在偏殿的神祇最主要為城隍夫人,其次則有天上聖母、註生娘娘、五營將軍、天蓬元帥等,偏殿特色幾乎為女性神祇,十分受到在地女性香客的崇敬,也有一種說法是「查某人疼惜查某人」的緣故,城隍夫人等神明對女性香客特別照顧,故也成為當地女性工作者、單身女性的心靈精神寄託。
繼續往南前進就可以看到延平北路上的「大千百貨」(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號),在當時與中華路第一百貨及寶慶路遠東百貨,堪稱臺北三大百貨名店,但隨著大稻埕沒落,大千百貨也於1990年歇業,並於2005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大千百貨所在地前身是康樂醫院,是由臺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謝娥設立。謝娥積極投身於婦女運動中,先是成立了臺北市婦女會,後又籌備戰後第一個全省性的婦女團體-臺灣省婦女會,有「臺灣婦運的推手」之美譽。1947年底謝娥參選立法委員,當選全臺首位的女性立法委員,總共獲得約14萬票(全省第三高),是當時臺灣最耀眼的女性政治人物。
一旁同樣於延平北路上的「黑美人大酒家(舊址)」(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號),現為森高砂咖啡館,黑美人大酒家最是萬里紅公共食堂,後來改名黑美人大酒家時,還刻意取了個英文名字「All Beauty」,是1970年代富商交際的場所,在當時物資貧乏的年代,政商名流宴客只能在酒家,而來此光顧的客人非富即貴,排場、菜餚都非常講究,曾有不少知名人士在此聚會。黑美人大酒家見證早期臺北酒家歷史及休閒飲宴文化,在休閒經濟、地域文化各方面都有特殊地位。
經過我們的介紹,往後當您經過這些路段及建築,不妨可以多思考背後的歷史意義,並將這些難能可貴故事永續地流傳下去。 台灣女孩日,道路女力座標巡禮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