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局主管臺北市政府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工作,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道路、橋梁、公園、綠地、河川、堤防、污水下水道及山坡地邊坡、土石流、登山步道等工程,均由本局負責興建、維護及管理。
本局以永續環境基礎建設作為生態城市之基石,強調以生態、節能、減廢、循環、健康、安全的綠營建思潮及技術,透過跨領域整合,逐步建設以形成本市發展為綠色都市之基礎,面對氣候變遷加劇、少子化、高齡化及高度科技化的社會環境,提出「韌性永續的水綠環境—海綿城市」、「宜居健全的人本建設—宜居城市」及「便捷效能的智慧治理—智慧城市」三大面向應對,以達至永續宜居城市的目標。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常德街人行地下道連通工程 常德街人行地下道開通後,民眾可藉由地下道直接往來捷運站及臺大醫院東址院區,有效分流由公園路行經常德街地面步行人流與搭乘捷運行經常德街之地下層乘車人流。 | 中正橋改建工程及代辦管線附掛工程 新北往臺北方向銜接水源快速道路往師大路方向匝道汽車於113年11月17日改道通行,通往師大路、建國南路高架道路及新店方向之汽車即可直接行使匝道,不須再改由替代道路行駛。 |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公共工程(第2期-西基地) 配合「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細部計畫案」開發,主要施工項目有道路、排水、共同管道、自來水、雨水下水道、污水下水道,創造完善的排水功能及舒適的綠化環境,提升當地生活品質。 | 福國路延伸工程(第2期) 西側可以連接洲美快速道路,向北可達北投、淡水,向南則通往社子地區;東側則延伸至捷運淡水線芝山站等地區。是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主要聯外通道,提升未來居民交通便捷性。 |
![]() | ![]() |
臺北市內湖區新湖國民小學活動中心新建工程 由於新湖國小校內沒有室內活動中心,造成學校師生活動空間不足與上課不便,及無法與鄰近社區居民互動更加良好,在各方的支持下,興建一棟屬於新湖國小的特色活動中心。 |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第二殯儀館二期整建工程 因應殯葬設施需求推動之改建計畫,建築外觀去除殯葬刻板印象,顧及使用特性及治喪民眾感受,滿足臺北都會區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四大階段,讓生命的終章變得更加圓滿。 |
![]() | ![]() |
臺北市萬華區新和國民小學校舍整體改建工程 因原校舍老舊且耐震能力不足,校舍氯離子含量過高,故本次校舍改建工程順應環境紋理發展出有機校舍配置,建造一個多元、節能減碳的永續校園為目標,創造校園多元化空間。 | 112年度臺北市人行道改善工程開口契約(第四標) 提供人行友善空間,辦理各路段人行道更新工程,藉以提升人行道及其無障礙服務水準,達到「以環境為本,以人為先」的宜居、宜行之都市人行環境。 |
![]() | ![]() |
新生和平人行天橋拆除工程 新生和平天橋橋齡已逾40載,且現況的交通模式已與興建時完全不同,導致使用量下降。為有效整合道路空間遂辦理拆除及路口優化,打照以人為本的交通設施,營造全臺典範路口! | 忠孝東路4段地下道廊連通口新建工程 為紓解忠孝東路4段地面繁雜的通行環境,縫合零碎之區域場館,以人本角度出發建設串聯大巨蛋及國父紀念館之地下通道,並增設兼具建築工藝與高貴典雅之下沉廣場。 |
![]() | ![]() |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聯外道路工程 為紓解忠孝東路7段與研究院路1段交通節點,完善大南港及舊庄的區域路網,兼且做為國家級建設生技園區之大院道路,市政府特以聯外隧道型式闢鑿1條都會型隧道道路。 | 民權大橋跨河段上部結構改建統包工程 民權大橋礙於早年施工技術限制,經長期監測觀察河道上的伸縮縫已有明顯沉陷並影響行車安全,為徹底根除混凝土結構的影響,同時提高橋梁耐震能力,將主橋改建為鋼結構。 |
![]() | ![]() |
瑠公綠廊人行環境改造工程 配合本府推動「東區發展振興計畫」重新探討東區街道改造願景,並活化城市的使用空間,塑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打造優質的商業步行空間,讓整體通行環境更趨於友善。 | 忠孝東路一段至三段周邊人行環境改善實績 因應時代的變遷,忠孝東路各段發展出不同的城市底蘊,為結合城市整體景觀及無障礙人本環境之願景,自109年起推動人行環境改善工程,讓通行環境更加舒適、安全及友善。 |
![]() | ![]() |
臺北市南港區經貿段社會住宅新建工程 經貿社宅為擁有非營利托育家園、幼兒園及少年服務中心等社會福利設施的多功能公共社會住宅,新建後將提升周邊的景觀品質,型塑臺北市成為更好的安居城市。 | 臺北市立內湖國民中學綜合大樓新建工程 因內湖國民中學原綜合大樓有改建之需求,新建工程除提供專科教室學習空間外,並有汽、機車位的公眾停車場及活動中心可供社區共同使用,使校園成為一個健康無礙的優質校舍空間。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臺北市河濱公園花海 臺北市河濱公園每年皆在大佳、延平、古亭及大溝溪營造花海,吸引無數民眾前來欣賞。 | 金瑞治水園區與田嬰小屋 水利處與內湖社區大學合作,打造可用於生態解說導覽、環境教育、居民休閒等多功能的基地「田嬰小屋」,使金瑞治水園區融合防洪與遊憩功能,成為親子與生態教育的理想場域。 |
臺北蓋水 水利處於109年啟動「臺北蓋水」計畫,陸續於12個行政區各設計2款總共24款特色雨水人孔蓋圖樣,並於112年2月底設置完成,已出現在人潮集中之商圈或景點等行人徒步區。 | 河濱公園全新指標系統 臺北市的河濱公園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綠色後花園。透過全新的導覽指標系統和自行車里程牌更新工程,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清晰的使用體驗! |
基六疏散門 觀山河濱公園的基6疏散門旁,越堤自行車牽引道改善工程在113年完工,全新的玻璃磚裝置藝術也亮相,不但拍照唯美,還能近距離欣賞空中的飛機。 | 北投磺港溪再造計畫工程 北投地區的磺港溪再造計畫,整合藍綠基盤,優化溪岸環境,大幅提升居民休閒活動的空間與安全性。 |
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計畫 水利處依照區域進行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包括西區水岸時空廊道、大稻埕花火映像再造區、大稻埕至敦煌碼頭的水岸步道,以及敦煌水上遊憩基地,讓市民更方便的從市區到達水岸。 | 彩虹河濱公園輪狀車練習場 為提供民眾更多元的河濱休憩活動,水利處在彩虹河濱公園建置了輪狀車練習場地,專為自行車、滑板所打造的極限運動場,平常也開放給兒童滑步車、直排輪等都可以進場試身手。 |
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 這項工程使指南溪的河段從原先的三面光水泥護岸轉型為綠意盎然的生態河道。不僅改善了河流的景觀,還重建了生物棲息環境,恢復溪流的生命力,並提供了宜人的親水空間。 | 舊貴子坑溪下游環境暨排水改善工程 舊貴子坑溪兩岸經過水利處改造,成為當地休憩的好地點。在河道兩岸,水利處特別設置了休憩平台+觀稻平台,提供大家觀賞稻浪,享受田園風光,度過愜意時光的舒適空間。 |
內湖路一段91巷的下水道工 這項工程因位於交通及管線錯綜複雜處,經綜合評估各種影響因素,決定採用「螺旋內襯工法」。市長與副市長親自進入下水道了解整體工程狀況,並肯定這項新型的工法。 | 百齡抽水站興建工程 設計上遵循「低衝擊開發原則」,採用綠建築和智慧建築設計,站體減少鋼筋和混凝土的使用並設置綠化屋頂,附近環境加入綠色植栽鋪面、透水的人行步道鋪面能有效貯留雨水。 |
大龍抽水站擴建工程 大龍抽水站擴建工程,新增4部4cms機組與1350mm的管徑,隨鋼管穿過土堤,經過新的排水路進入抽水站的重力放水路徑,加速雨水的排放效率。 |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佔地1,700平方公尺,總計能達到1.1萬立方公尺的滯洪量。期待完工後能有效緩解士林集水區的排水壓力,也能成為士林區民眾喜愛的休閒綠地空間。 |
中山抽水站擴建工程 座落於濱江街的中山抽水站,站體較為狹小,水利處計畫對現有機組,建置防止旋渦設施和擴大鐘形口以提升抽水效能,並增設4臺6.7cms的抽水機組,搭配1,650mm的管徑設置。 | 臺北新畫堤 為改變以往堤防生硬與環境景觀不和諧之情況,希望藉由堤壁美化結合在地特色元素,水利處於109年提出了「臺北新畫堤」的構想持續至現在,在16處堤壁,創作臺北河堤的故事。 |
洲美堤防新建工程 洲美堤防新建工程採緩坡式高規格堤防方式,把原來的堤頂高程由6公尺加高至9.65公尺,施作長度約1,500公尺,以串聯上游雙溪及下游洲美快速道路段的基隆河右岸堤防。 | 關渡碼頭貨櫃市集 關渡碼頭貨櫃市集自113年5月21日開幕以來,已成為臺北市民與遊客享受悠閒時光的好去處。關渡碼頭及周邊環境改善計畫陸續展開,讓河岸空間更舒適宜人。 |
![]() | ![]() |
水利工程處代辦「臺北市市場處所屬公有環南市場改建工程主體工程」 改建後的新環南市場總樓板面積約155,346平方公尺,是座共8個樓層的鋼骨構造建築,地下2層做為停車空間,地上1~2層為市場攤商的營運空間,3~6層則是辦公區與停車空間。 | 大直二抽水站興建工程 水利處興建大直二抽水站,包括了抽水站體、前池、5部4cms豎軸式抽水機組、柴油引擎、冷卻系統、電動攔汙柵、儀控設備及自動化系統等。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
10年接管計畫目標 衛工處10年接管計畫目標,預計從109年完成接管總戶數898,643戶(接管普及率80.23%),預計每年完成接管10,000戶以上,至121年完成接管總戶數1,036,443戶(接管普及率達90.00%以上)。
| 提升污水處理量與質 將現有污水處理廠提升為3級處理並建置新污水處理廠(民生廠、濱江廠、社子島廠),預期119年將可提升污水處理量至97.5萬噸/日,屆時將可解決污水處理量能不足的問題。
|
推動污水管渠檢視及延壽 臺北市目前有20%的污水管使用超過30年,在經年使用下,若發生損壞,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風險更是無法估算,臺北市自108年起開始進行檢視延壽計畫,截至113年檢視長度3萬4,221公尺。
| 污水處理廠設備更新及營運 將廠區營運管理方法改以「購買服務」取代傳統「購買勞務」的成效式契約辦理。將設備更新工程與委託操作維護合併發包以達到節能減碳、優化操作,穩定水質、提升水量等效益。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樂活夜櫻季 樂活夜櫻季自2018年起,樂活公園內溝溪步道可近賞數百株櫻花,包括寒櫻、吉野櫻、八重櫻等,隨時令綻放。 | 陽明山花季 陽明山花季歷史逾半世紀,為臺灣年度賞花盛會。活動融合櫻花季與永續理念,成為當地文化標誌,帶來生生不息的旅遊體驗。 |
台北茶花展 台北茶花展始於2004年 ,推廣茶花之美,提升園藝特色,帶動家庭綠美化栽培風潮,成為年度賞花盛會。 | 東華城堡,全共融遊戲場打破傳統框架! 113年兒童遊戲場及附屬設施改善統包工程(B項)於北投區東華里北投22號線型公園新設共融式遊戲場。
|
花IN台北 「花IN台北」花季活動展現臺北四季花開之美,旅客可搭乘捷運、騎Ubike或沿臺北大縱走健行,輕鬆抵達各花季現場,讓市民走出戶外、親近自然,享受療癒放鬆的時光。 | 士林官邸菊展 士林官邸菊展為台北秋季最大花展,以大立菊、懸崖菊、造型菊等展現菊展多變的主題樣貌,充分展現公園處園藝的專業技術。 |
士林官邸鬱金香展 每年鬱金香展布置超過10萬株來自荷蘭及日本的鬱金香,營造繽紛美麗的鬱金香花海,讓大家不用出國就能感受到溫帶花卉特有的浪漫魅力。 | 樹光。樹與光的相遇-山仔后公園 以「樹、光、影、體驗」為核心理念,在保存包含老樹綠蔭、記憶空間等特色外,並在規劃設計中注入新的元素,為山仔后 (士林183) 公園翻起下一個篇章。
|
捷運北投會館周邊(大業路527巷) 本工程為建置自行車共用道,連接關渡平原自行車路網的最後一哩路,串聯市區及河濱自行車道,結合綠地與灌溉水圳規劃,打造生態友善的自行車綠帶 | 捷運綠廊串聯人行動線(士林-劍潭站)更新工程 本工程榮獲多項獎項,並配合本府都發局「TOD-大眾運輸導向推動計畫」,藉此計畫創造良好的步行空間、提升車站周邊環境品質,同時整合人行動線系統、活化開放空間及優化都市景觀,最終創造友善舒適的人行動線與休憩環境。 |
光環境營造,美化城市美學角落
| 北投社三層崎花海 北投社三層崎花海以「北海道富良野」為主題透過層疊花毯,讓民眾彷彿來到北海道的四季彩之丘。8萬多株花朵在三層崎山坡上繪出展翅的大冠鷲,透過裝置藝術與地景相互呼應
|
東和公園景觀公廁2.0 東和公園景觀公廁的設計充份考量到使用者需求,寬敞適意的空間、無障礙各項設施、日夜皆明確顯示的標示系統等,除良好的通風和照明外,使用者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也獲得尊重。
| 永昌(中正184號)公園擴建工程 本工程榮獲113年度公共工程卓越獎,新設透水高壓磚步道,加強透保水設計,針對高齡族群對於強身健體的需求,打造樂齡體健空間,並於夜間燈光點綴公園,營造舒適的氛圍。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文山區貓空農業社區 在市府團隊積極拜訪當地農民及妥善水土保持工程規劃下,透過工程完善的規劃與施工,不僅讓以往廢耕農地再度復耕,活化土地利用,同時還增進了農耕運輸效率。 | 大崙頭森林步道整體改善更新 本工程進行步道鋪面整體改善、座椅以穿透性造型設計、部分步道緩和段拆除欄杆拉近遊客與自然之距離,調整樹之亭格柵密度,提高透空率,增加內部透亮與周邊環境融合。 |
磺溪水岸復舊暨景觀營造工程 磺溪工程採用天然塊石搭配高低岸廣場、鋪設河岸步道,增設人行便橋串起河岸的步道,提供民眾優質的休閒遊憩空間。
| 紫明溪整體環境營造工程 本案除了以整治溪溝外,結合山谷地形設置透水步道,融合硫磺溫泉、青楓等自然素材形成綠色路廊,讓人直覺進入溪溝旁路徑探索,感受溪流潺潺水聲帶來的舒暢感。
|
111年度臺北市風景區整體營造改善預約式工程 本案針對圓山風景區既有休憩場域及老舊設施進行拆除、改善及更新,將其改造觀景平台「微風平台」及「北眼平台」,藉此營造打卡景點並吸引登山民眾體驗更好的休憩環境。 | 111年度森林遊憩場域整建工程(指南風景區) 強化指南風景區中之人文、宗教及各點景色,將原有三方五地的概念結合,打造前後山全區祈福旅遊路線,營造出指南風景區的地景藝術,吸引遊客搭乘貓纜與步道遊走體驗。
|
後山馬槽溪支流整治 本案結合文化大學生態專業團隊組成工作團隊,工程與生態並進,以「防洪安全」、「自然生態」、「景觀營造」三面相進行溪溝整理。 | 桃源溪整治 本工程以「師法自然」為準則,大量運用現地塊石及竹子等自然材料配合地形進行整束流心、降低流速及護岸線型調整,以乾砌方式施作,維持地形地貌減少開挖面。 |
![]() | ![]() |
大地工程處代辦「臺北市內湖區舊宗公共住宅新建工程」 舊宗社宅為地下3層、地上9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可提供社會住宅97戶,包含學前教育設施、社會居住家園、社區廚房及都市花園設施等,提供良好的活動與交誼空間。 | 雙溪濕地公園 透過引導士林抽水站前池水源,經過多樣的水利單元配置、水生植物及喬灌木等植栽配置,降低水源中氮、磷及懸浮固體等污染物,達到水質淨化,可作為汙水淨化之環境教育場域。 |
![]() | ![]() |
強化坡地住宅防災力 113年度8月完成24處老舊聚落防災地圖更新、保全住戶清冊彙整及逐戶拜訪防災宣導,並說明其應用與疏散避難地點。 | 溪溝整治有成 磺溪華麗變身 本局大地處汛期前即清疏溪溝、建立保全清冊、進行防災宣導及演練,並委託專業技師定期巡勘,配合工程改善實現減災,112年溪溝專案工程及磺溪復舊工程皆榮獲公共工程卓越獎。 |
![]() | ![]() |
維護改善山區道路用路品質 辦理本市列管山區道路(436條,長度約236公里)維護改善工程,並加強優化山區道路周邊環境綠美化,以提升本市列管山區道路服務品質,維護市民交通及休閒遊憩安全。 | 便捷親山步道 針對154條列管步道進行優化,推廣臺北大縱走路線,113年完成認證計7,866人,辦理樟樹及猴崁圳等步道修整,營造3場花海景緻,完成4場步道活動及步道導覽,提升親山服務品質。 |
![]() | ![]() |
指南風景區祈福山徑賞櫻祈福 在市府三貓計畫2.0發展計劃推動下,大地處已於指南風景區種植逾500株台版粉紅富士櫻,冬末春初沿著祈福山徑穿梭櫻花林,是適合親子同遊的休憩景點。 | 113年度臺北市山坡地邊坡改善與設施維護工程 本局大地處每年度針對邊坡進行改善工程,於113年度即針對本市士林區竹子湖路邊坡設置消能式落石防護網、木樁節制工等工項,以降低邊坡災害風險,提升人、車通行安全。 |
更多工程成果詳見工程blog(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