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局主管臺北市政府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工作,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道路、橋梁、公園、綠地、河川、堤防、污水下水道及山坡地邊坡、土石流、登山步道等工程,均由本局負責興建、維護及管理。
本局以永續環境基礎建設作為生態城市之基石,強調以生態、節能、減廢、循環、健康、安全的綠營建思潮及技術,透過跨領域整合,逐步建設以形成本市發展為綠色都市之基礎,面對氣候變遷加劇、少子化、高齡化及高度科技化的社會環境,提出「韌性永續的水綠環境—海綿城市」、「宜居健全的人本建設—宜居城市」及「便捷效能的智慧治理—智慧城市」三大面向應對,以達至永續宜居城市的目標。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 
中山區市民大道3段(安東街至安東街16巷18弄)人行道更新等2項工程(114年1月11日完工) 懷生國小前人行道,避免機車行駛人行道,重新辦理人車區隔,以利學童及行人通行安全。  | 114年度新生高架橋(含引道)北向(市民大道至德惠街)及南向(中山橋至長春路)路面更新工程(114年8月30日完工) 新生高架橋更新後,路面更平整、更安全,提升行車舒適度。透過標線重繪與防滑處理,可減少雨天打滑意外。此外,透過重鋪瀝青及重新繪製標線,整體視覺更為整潔美觀。  | 
![]()  | ![]()  | 
松隆路(基隆路1段至松山路)路面更新工程(114年8月4日) 旨揭工程配合松隆路人行道拓寬,以路平3階段工序進行松隆路路面更新,提供通行更舒適的道路空間。  | 民權東路4段(民權國小校門至新中街口)前人行道更新工程(114年9月8日) 旨揭工程以透水鋪面更新校園範圍周邊人行道,創造更環保、更安全的通行環境。  | 
![]()  | ![]()  | 
萬華區雙園街89巷(雙園街至大理街160巷23弄)人行道更新等2項工程(114年9月11日完工) 本案係位大理國小周邊,為保護當地行人及學生上下課安全,並達到,有效達到人車分流,爰辦理雙園街89巷實體區隔人行道工程。  | 114年度一般道路更新工程開口契約(第3標)(中正、萬華區) (114年9月11日完工) 萬華區國興路(國興路22號至青年路),原有路面經修補及歷次加鋪後現況未臻平整,為維護道路整體品質,以確保用路人通行安全,並創造舒適之環境,故進行人手孔調降及路面銑鋪更新改善。  | 
![]()  | ![]()  | 
跨越大坑溪自行車道興建工程(114年3月21日完工) 本工程位於大坑溪匯入基隆河處附近,大臺北地區的基隆河左岸河濱自行車道可由新北市的汐止區直接連通至臺北市的南港區,使往來雙北的綠色交通更加便捷舒適!  | 臺北市信義區松隆路人行環境改善工程(114年8月15日完工) 本道路原兩側人行道部分路段淨寬不足0.9公尺,藉由此次人行道拓寬,擴展用路人通行空間、增設無障礙斜坡道及整合民眾合法申請之車行斜坡道,提供市民安心、放心通行之人行環境。  | 
![]()  | ![]()  | 
建國高架路段南向下民權東路匝道拓寬工程(114年8月18日完工) 建國高架道路南下路段進入市區後第1個匝道出口,經拓寬匝道為 2 車道後能於尖峰時段改善該路段壅塞情形,並提升匝道車流紓解效率。  | 大安區師大路(自羅斯福路三段至和平東路一段)人行環境改善工程(114年7月13日) 藉由遷移及整併既有設施來提升人行通行淨寬,並於師大校本部東側門旁增設行穿線及行人號誌,以改善長期以來行人違規穿越馬路的問題,除了安全的通行環境外,也擁有優質休憩空間。  | 
![]()  | |
大安區浦城街(9-13號旁至26巷)路面更新工程(114年6月30完工) 透過比較完整的實體隔離,讓浦城街成為台北市街道改造的另一範本,噴花地坪及欄杆做出實體隔離措施,還有在周邊空地設立免費機車停車場,減少對停車的衝擊,實現人本交通的改變。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 
  | 
臺北市河濱公園花海 臺北市河濱公園每年皆在大佳、延平、古亭及大溝溪營造花海,吸引無數民眾前來欣賞。  | 金瑞治水園區與田嬰小屋 水利處與內湖社區大學合作,打造可用於生態解說導覽、環境教育、居民休閒等多功能的基地「田嬰小屋」,使金瑞治水園區融合防洪與遊憩功能,成為親子與生態教育的理想場域。  | 
  | 
  | 
基六疏散門 觀山河濱公園的基6疏散門旁,越堤自行車牽引道改善工程在113年完工,全新的玻璃磚裝置藝術也亮相,不但拍照唯美,還能近距離欣賞空中的飛機。  | 北投磺港溪再造計畫工程 北投地區的磺港溪再造計畫,整合藍綠基盤,優化溪岸環境,大幅提升居民休閒活動的空間與安全性。  | 
  | 
  | 
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 這項工程使指南溪的河段從原先的三面光水泥護岸轉型為綠意盎然的生態河道。不僅改善了河流的景觀,還重建了生物棲息環境,恢復溪流的生命力,並提供了宜人的親水空間。  | 舊貴子坑溪下游環境暨排水改善工程 舊貴子坑溪兩岸經過水利處改造,成為當地休憩的好地點。在河道兩岸,水利處特別設置了休憩平台+觀稻平台,提供大家觀賞稻浪,享受田園風光,度過愜意時光的舒適空間。  | 
  | 
  | 
內湖路一段91巷的下水道工程 這項工程因位於交通及管線錯綜複雜處,經綜合評估各種影響因素,決定採用「螺旋內襯工法」。市長與副市長親自進入下水道了解整體工程狀況,並肯定這項新型的工法。  | 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計畫 水利處依照區域進行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包括西區水岸時空廊道、大稻埕花火映像再造區、大稻埕至敦煌碼頭的水岸步道,以及敦煌水上遊憩基地,讓市民更方便的從市區到達水岸。  | 
  | 
  | 
大龍抽水站擴建工程 大龍抽水站擴建工程,新增4部4cms機組與1350mm的管徑,隨鋼管穿過土堤,經過新的排水路進入抽水站的重力放水路徑,加速雨水的排放效率。  |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 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佔地1,700平方公尺,總計能達到1.1萬立方公尺的滯洪量。期待完工後能有效緩解士林集水區的排水壓力,也能成為士林區民眾喜愛的休閒綠地空間。  | 
  | 
  | 
水利工程處代辦「臺北市市場處所屬公有環南市場改建工程主體工程」 改建後的新環南市場總樓板面積約155,346平方公尺,是座共8個樓層的鋼骨構造建築,地下2層做為停車空間,地上1~2層為市場攤商的營運空間,3~6層則是辦公區與停車空間。  | 關渡碼頭貨櫃市集 關渡碼頭貨櫃市集自113年5月21日開幕以來,已成為臺北市民與遊客享受悠閒時光的好去處。關渡碼頭及周邊環境改善計畫陸續展開,讓河岸空間更舒適宜人。  | 
![]()  | ![]()  | 
「敦北地下大排」敦化北路貯留管 北市府推動的「敦化北路地下大排」藉由興建全國首創的地下貯留管,期望改善敦化北路沿線及小巨蛋周邊積水問題 目前規劃將敦北公園作為貯留管的起點,沿敦化北路推進至台北小巨蛋, 貯留管埋設深度 為 20 至 35 米以上、內徑 6.1 米及長度 為 1100 米 。 預計貯留量約 3 萬 2,000 立方公尺 。  | 「四分溪支流暨九如綠地環境營造改善工程」 拆除四分溪支流既有的混凝土渠底及護岸,以創造接近自然的緩坡護岸型態,提供更多樣的生態樣貌的契機。在公園內部設置雨水積磚貯集滯洪池,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更同步改造公園綠地,包含景觀更新和調整人行步道動線,並全面翻新遮陰涼亭和休憩座椅 ,打造市民休憩新天地。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 
  | 
台北茶花展 台北茶花展始於2004年 ,推廣茶花之美,提升園藝特色,帶動家庭綠美化栽培風潮,成為年度賞花盛會。  | 東華城堡,全共融遊戲場打破傳統框架! 113年兒童遊戲場及附屬設施改善統包工程(B項)於北投區東華里北投22號線型公園新設共融式遊戲場。 
  | 
  | 
  | 
花IN台北 「花IN台北」花季活動展現臺北四季花開之美,旅客可搭乘捷運、騎Ubike或沿臺北大縱走健行,輕鬆抵達各花季現場,讓市民走出戶外、親近自然,享受療癒放鬆的時光。  | 士林官邸菊展 士林官邸菊展為台北秋季最大花展,以大立菊、懸崖菊、造型菊等展現菊展多變的主題樣貌,充分展現公園處園藝的專業技術。  | 
  | 
  | 
綠野仙蹤·景興公園新建工程 本工程以「綠野仙蹤」尋找愛、勇氣與智慧為構想的核心概念,藉由環山步道串聯仙跡岩步道,營造兼具自然生態與友善登山的山坡地公園,並以林相更新營造更具生態多樣性的綠地環境,宛如綠手指般伸進都會區,提供市民一處安全、舒適且具環境教育的都市森林。  | 臺北交通安心行_民生國中 配合市府推動「臺北交通安心行計畫」,進行路口照明改善,盤查學校、醫院、公園及行人易肇事路口,以改善周邊照明。 
  | 
  | 
  | 
捷運北投會館周邊(大業路527巷) 本工程為建置自行車共用道,連接關渡平原自行車路網的最後一哩路,串聯市區及河濱自行車道,結合綠地與灌溉水圳規劃,打造生態友善的自行車綠帶  | 東和公園景觀公廁2.0 東和公園景觀公廁的設計充份考量到使用者需求,寬敞適意的空間、無障礙各項設施、日夜皆明確顯示的標示系統等,除良好的通風和照明外,使用者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也獲得尊重。  | 
  | 
  | 
光環境營造,美化城市美學角落 
  | 北投社三層崎花海 北投社三層崎花海以「北海道富良野」為主題透過層疊花毯,讓民眾彷彿來到北海道的四季彩之丘。8萬多株花朵在三層崎山坡上繪出展翅的大冠鷲,透過裝置藝術與地景相互呼應 
  | 
![]()  | ![]()  | 
| 青年公園4、5號公廁更新 青年公園4、5號公廁於114年5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使用,兩座公廁兼具設計感與實用性,不僅改善市民如廁品質,也為青年公園增添現代美感與夜間安全,公廁2.0政策邁向新里程。  | 台北杜鵑花季 台北杜鵑花季自2017年起,每年3月份公園內的杜鵑搭配公園處同仁以季節草花精心布置的展區,邀請市民朋友一同共度春暖花開的市花「杜鵑花」饗宴。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
  | 
  | 
10年接管計畫目標 衛工處10年接管計畫目標,預計從109年完成接管總戶數898,643戶(接管普及率80.23%),預計每年完成接管10,000戶以上,至121年完成接管總戶數1,036,443戶(接管普及率達90.00%以上)。 
  | 提升污水處理量與質 將現有污水處理廠提升為3級處理並建置新污水處理廠(民生廠、濱江廠、社子島廠),預期119年將可提升污水處理量至97.5萬噸/日,屆時將可解決污水處理量能不足的問題。 
  | 
  | ![]()  | 
推動污水管渠檢視及延壽 臺北市目前有20%的污水管使用超過30年,在經年使用下,若發生損壞,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風險更是無法估算,臺北市自108年起開始進行檢視延壽計畫,截至113年檢視長度3萬4,221公尺。 
  | 八里污水廠啟用全國首座沼氣發電機 八里廠每日處理大台北地區約132萬噸生活污水,本次設置600KW沼氣發電機,將污泥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沼氣轉化為綠能供廠內使用,預期每年可產生540萬度綠電,減少2,000噸碳排及千萬元電費公帑,為城市邁向低碳永續邁出重要一步。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 
  | 
臺北市風景區整體營造改善工程 本案針對圓山風景區既有休憩場域及老舊設施進行拆除、改善及更新,將其改造為「微風平台」、「北眼平台」及「森林方舟」等觀景平台,藉此營造打卡景點並吸引登山民眾體驗更好的休憩環境。  | 大崙頭森林步道整體改善更新 本工程進行步道鋪面整體改善、座椅以穿透性造型設計、部分步道緩和段拆除欄杆拉近遊客與自然之距離,調整樹之亭格柵密度,提高透空率,增加內部透亮與周邊環境融合。  | 
  | 
  | 
磺溪水岸復舊暨景觀營造工程 磺溪工程採用天然塊石搭配高低岸廣場、鋪設河岸步道,增設人行便橋串起河岸的步道,提供民眾優質的休閒遊憩空間。 
  | 紫明溪整體環境營造工程 本案除了以整治溪溝外,結合山谷地形設置透水步道,融合硫磺溫泉、青楓等自然素材形成綠色路廊,讓人直覺進入溪溝旁路徑探索,感受溪流潺潺水聲帶來的舒暢感。 
  | 
![]()  | ![]()  | 
溪溝整治有成 磺溪華麗變身 本局大地處汛期前即清疏溪溝、建立保全清冊、進行防災宣導及演練,並委託專業技師定期巡勘,配合工程改善實現減災,112年溪溝專案工程及磺溪復舊工程皆榮獲公共工程卓越獎。  | 雙溪濕地公園 透過引導士林抽水站前池水源,經過多樣的水利單元配置、水生植物及喬灌木等植栽配置,降低水源中氮、磷及懸浮固體等污染物,達到水質淨化,可作為汙水淨化。  | 
![]()  | ![]()  | 
維護改善山區道路用路品質 辦理本市列管山區道路(436條,長度約236公里)維護改善工程,並加強優化山區道路周邊環境綠美化,以提升本市列管山區道路服務品質,維護市民交通及休閒遊憩安全。  | 便捷親山步道 針對154條列管步道進行優化,推廣臺北大縱走路線,113年完成認證計7,866人,辦理樟樹及猴崁圳等步道修整,營造3場花海景緻,完成4場步道活動及步道導覽,提升親山服務品質。  | 
![]()  | ![]()  | 
貴子坑露營場增設特色營位 貴子坑露營場為提供民眾更優質的休憩環境,於112年度辦理營位更新工程,增設坡地營區,樹葉造型營位增添露營趣味性與觀賞性,並增設汽車營區營位,露營場內各種營區滿足不同需求之露營者。  | 113年度臺北市山坡地邊坡改善與設施維護工程 本局大地處每年度針對邊坡進行改善工程,於113年度即針對本市士林區竹子湖路邊坡設置消能式落石防護網、木樁節制工等工項,以降低邊坡災害風險,提升人、車通行安全。  | 
![]()  | ![]()  | 
| 112年度山坡地遊憩場域及山區道路(中山區)維護預約式工程(113年續約) 透過疏伐與植樹、打造賞櫻新美境,在指南風景區更新林相約1.6公頃,春天時節與貓纜交織成絕美櫻林。這場生態改造不只美化環境,還年吸存近十萬公斤碳,真正做到了綠色永續。  | 113年度臺北市登山步道改善及維護工程 經由文化與自然共生,北投猴崁圳古道與文山貓空樟樹步道進行自然工法修復,不僅重現百年水圳和古廟風貌,更增設意象平台與吊橋,讓文化歷史與休閒體驗完美結合。  | 
![]()  | ![]()  | 
| 113年度臺北市山坡地邊坡改善與設施維護工程 在竹子湖路段,打造了兼顧安全與生態的防護網與動物友善通道;在貓纜塔柱安裝了最新自動監測系統,實時掌握邊坡穩定,確保纜車與居民安全,是科技應用的都市防災典範。  | 112年度軍墓園區水土保持設施工程 結合水土保持與景觀設計,莊嚴安全讓英烈安心安息,南港軍人公墓導入分區滯洪、邊坡防水與環境友善設計,同時具備環境安全與舒適感,也讓市民感受到更溫暖的紀念空間。  | 
![]()  | ![]()  | 
| 牛稠坑溪下游整體環境營造工程 採「減法設計」還原自然濕地,打造親水休憩新場域,保留既有濕地並運用生態工法整治河道,新增溪畔便橋與步道,讓牛稠坑溪不只滋養農田,更成為市民休憩親水的新天地。  | 磺溪水岸復舊暨景觀營造工程 磺溪河岸由大地處辦理復舊與水岸空間再造,透過生態工法修復河道、串聯周邊步道系統,營造民眾親水、休憩與生態教育兼具的水岸環境。  | 
更多工程成果詳見工程blog(連結)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images/egov.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