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13-11-22
  • 星期五
  • 02:41

好神的地方! 新生南路教堂林立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發稿單位:公園大地科
發稿日期:110年8月15日
新聞連絡人:劉玉華
業務連絡人:洪燕萍
連絡電話:2725-6762

好神的地方! 新生南路教堂林立
    臺北市西方宗教最集中的地區就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新生南路上,相較其他臺北市市區道路,新生南路少了一點商業氣息,寬敞的人行道上教堂林立,素有「天堂之路」的雅稱喔! 
    台灣第一座清真寺位於新生南路2段62號,依據「葉公超傳—葉公超的一生」書中引述:「臺北清真大寺的擴建起源於,1957年當時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在美國出席第11屆聯合國大會時,恰巧與前往訪問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紹德同住紐約華爾道夫飯店,透過土耳其駐美大使的協調聯繫,與紹德國王晤談甚久,國王欣然接受葉部長來臺訪問的邀請。部長回國後想到臺北缺少一座像樣的清真寺,以便接待阿拉伯國王等中東國家貴賓禮拜所需;因此,與回教協會人士磋商,希望可配合國策,籌建一座規模宏大且具伊斯蘭教風格的清真寺,接待今後可能不斷來訪的伊斯蘭教國家元首、閣揆、政要及宗教領袖等。於是由伊斯蘭教人士集資購買臺北新生南路2段八百坪土地,並向臺灣銀行貸款四百萬元,興建臺灣第一座規模宏大的清真寺。1957年12月12日「臺北清真寺擴建委員會」正式成立,第一次會議外交部長葉公超親自與會,會中同時也獲得了包括伊朗國王拉維、約旦國王胡笙、土耳其總理孟德勒斯、伊拉克親王阿不都拉等曾訪臺之伊斯蘭國家貴賓,及國內外穆斯林的熱心捐助,共同籌募建寺的資金。該建築係楊卓成建築師設計,中華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現為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破土施工,並於1960年落成。擁有莊嚴肅穆、風格獨具的阿拉伯式建築外觀,高聳的喚拜尖塔及綠色圓頂大殿,北市府文化局於1999年6月29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臺北清真寺列入臺北市定古蹟保存。爾後數十年間,世界伊斯蘭國家的國王、總統及各界領袖來臺訪問時,均將參訪清真寺列為重要行程,發展位於臺灣的伊斯蘭教。
    新生南路2段50號的天主教聖家堂於1965年1月10日啟用。其內部設計藍本多以歐美教堂為依據,花窗玻璃加上巨幅壁畫,將教堂襯托得更加聖潔與華麗,五邊形的外觀沉著莊嚴,十字架穩住視覺與平衡感,優美的造型獲得當年的建築設計獎,俯瞰可見T字型教堂格局,教堂內部呈現帳篷形狀,挑高七層樓、無樑柱。教堂內最具價值的百年歷史玻璃花窗於1998年從比利時運來,是法國著名的藝術家李維克的作品,上有18幅聖經故事,玻璃花窗下端則有說明文字,當您欣賞美麗的藝術作品時,也能心領神會宗教的崇高信念。
    新生南路3段90號的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第一代會堂於1954年破土動工,隔年1955年6月5日,聖潔素雅的懷恩堂正式落成啟用。由於懷恩堂日益壯大,活動益繁,原有教堂已漸漸不敷使用。1983年於原址擴大重建,並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特色,以表達基督教本土化的深刻意義,同年12月2日啟用。2003年再次重新改裝成為現在面貌,仍維持原有的中國傳統建築特色,改造後的空間更寬敞、更方便、更舒適,現今懷恩堂已是臺北市南區的地標之一。
    新生南路2段26號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臺北教會,1977年由王俊雄建築師設計建造,外觀是一座螺旋形的建築,沿著螺旋狀的階梯往上進入會堂,讓人有遠離繁華迎接上帝的感受,且建築物正面牆上有馬賽克鑲嵌的「三天使」立體浮雕圖案,彰顯教會傳揚真理的使命。
    新生南路1段113號的臺北衛理堂,1954年遷至現址,當年為鋁製屋頂教堂,直至1958年改建為可容納1千多人的新教堂,其建築特色為大門前的三角造型門柱。
    除了教堂之外,新生南路還是知名文化及校園聚集地。
    位於新生南路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木造建築「紫藤廬」,始建於1920年代,原先是日本中級官員宿舍,獨門獨院,且鄰近校區,環境極為清幽。戰後由財政部接收,現為茶藝館,1961年主樓改建,成了今日特有洋日融合的外觀。由於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藝文界及關心時政人士常來此聚會,紫藤廬即成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為了彰顯紫藤廬的文化價值,近年經過藝文界人士及業者奔走,免去被拆除之浩劫,由市府鑑定為古蹟而獲得保存。
    忠孝東路與新生南路口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日據時期1912年設立於現址,當時名為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由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分設木工科、金工及電工兩科。1945年更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1948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81年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即為大家熟知的臺北工專。1994年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1997年8月1日正式改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現況校舍多已翻新,但校園內仍保留著一座精美小巧的臺北市市定古蹟,就是「臺北工業學校紅樓」,紅樓建造於1918年,為該校僅存的第一批校舍建物。牆體均為紅磚砌成,柱子突出,形成修長的立面,內有兩層樓,外設廊道連結其他校舍。窗台下的通氣孔,以鑄鐵製成,鑲有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整座建築以精緻的磚工表現出嚴謹比例之設計精神,在科技大學校史上及臺灣所存二十世紀初期的校園建築中,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校方曾於2016年12月啟動紅樓修復工程,並於2017年5月重新揭幕。
    新生南路上除了綠意盎然的大安森林公園外,還充滿著文教氣息及濃厚的宗教情懷。大家不妨撥空來享受天堂之路的無限寧靜與自由吧!